一、 常见勘察设计质量通病及对策
第一部分 公路工程
一、路线
1 、工可报告研究阶段,对沿线的路网规划、航道规划、高压线走廊、饮用
水源、重要文物等调查工作不够详细,结构物设置规模偏小。
建议:加强工可阶段的调查工作。
2 、地质与选线:由于对山区公路地质情况把握不准确,定线及调查过程中
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山区公路的个别上边坡存在安全隐患,造成后期处治费用
较高。
建议:加强高边坡的地质勘察及调查工作,并要求路线设计人员与地质勘察
人员及时沟通并互动作业。
3 、近几年山区公路建设较多,路线经常布设在地势陡峭,植被较好,外业
测量难度大,特别是横断面测量工作量大,断面高程误差较大,而在平面设计时,
根据断面边坡高度控制线位布设。反映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是:设计挖方边坡较
低,施工实测后变高,造成工程量和用地数量的增加,给工程实施增加难度。
建议:对这种路段,在初步设计阶段要进行控制性横断面测量,施工图设计
阶段必须保证横断面测量的正确性。
4 、三改及平交口设计普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议:等级路的改路必须进行平纵面设计,并应进行外业测量工作,以控制
工程量及造价。
二、路基路面
1 、软基处理
(1) 软基处理过渡设计目前缺乏总结和有效手段。不同软基处理过渡段易产
生跳车病害,目前对于过渡段的设计主要采用 变桩长、桩距的处理 措施,从使用
效果上看,部分路段不理想,缺乏成熟有效的处理措施。
建议:首先加强软基处理的设计计算,根据设计速度、沉降控制标准合理确
定各分级处理长度和过渡段长度;其次除采用变桩长、桩距的处理措施外,可采
用 交界面增加超载预压、交界面填筑厚度渐变的轻质土 等处理措施;另外要强调
预压期确保的重要性。
(2) 软基路段预应力管桩桩长变更较多。一方面是地质纵断面与实际情况有
出 入 或地质 横 向变化 大, 另 一方面是设计时忽略了淤泥层与持力层有一个过渡
层 , 尤其是淤泥层与 含 碎石粘土层,过度层较厚,仅根据地质纵断面的地层分隔
线确定的桩长偏短。
建议:加强静力触探的地质验证,打设前根据沉降控制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可将原设计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桩长的区域。不管采用压桩力控制或贯入度控制均会存在误差及人为因素影响,对监理和施工的要求也很高,往往做不到也做不好,故宜避免在打设中逐桩验证、零星调整的情况。
(3) 对改河、改渠、高压电线等对软基处理的不利影响考虑不够。沿河、下穿高压线路段的软基路段,软基方案选择时应结合施工方案、政策处理等综合考虑。
建议:如高压线净高不满足施工机械的安全施工距离,则应选择施工机械高度低的处理措施,若路、渠侵入公路范围,应尽量选择对现有路、渠影响小的处理措施,尽量避免因政策处理无法落实而影响到软基处理方案无法实施而需要变更设计。
2 、路基填筑
(1) 低填或零填零挖路段摸清地下水位和地质情况,是上路床处治方案的关
键,设计中这部分变更较多。
建议: 加强排水与隔水措施设计 ,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避免地下水长期浸泡降低填料强度,边沟降低并排水通畅也可降低地下水位,上路床采用级配碎
石等材料也可减轻毛细水影响程度,须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处治措施。
(2) 池塘 ( 隐形池塘 ) 的 换填深度及范围 应认真调查,其工程数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增加较多。
建议:对面积较大的池塘外业测量应仔细测量及调查,对隐形池塘应认真调查清楚。
3 、路基防护
(1) 不良地质边坡受扰动后极易滑塌,主要有地质未探明、边坡坡率过陡、
加固措施不适用等多种原因。
建议:对于该类边坡主要以避让为主,无法避让的,地质勘察应探明规模、成分,合理确定物理力学指标,为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2) 挡土墙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的变更相当普遍,有时不仅仅是基础加深
引起挡土墙工程数量的增加,甚至必须采用桩基础等才能解决问题。
建议:加强挡土墙墙址 地质勘探和调查工作 。山区沿河挡墙受冲刷严重,要加强 冲刷验算 和基础及墙身的设计 。
( 3 ) 略堑档墙端部是圬工体和自然山体的过渡段,设计对这部分不够细化。 建议: 细化端部设计 ,平面上以 弧线过渡 隐入边坡, 坡率适当放缓 ,减少 视
觉上的冲击。
4 、高边坡处治
高边 坡地质勘察工作量不足,“一坡一设计”图纸在施工时防护处理变更。
建议:重视高边坡的地质勘察工作,布置足够的勘察工作量,详细摸清高 边坡的地质状况,并提供高边坡工点地质资料。设计应根据地质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工程措施。
5 、路基排水
截水沟设置设计一般采用通用图,往往施工时发现设计不合理。
建议:对一些反坡或汇水面积小,边坡不高的,不设置截水沟,尽可能减少
坡体开挖。 截水沟断面尺寸应按汇水面积分类进行设计 ,沟底采用台阶式,方便
施工及养护。
6 、路面 ( 含桥面 )
路面工程缺乏对既有材料试验资料的汇总。
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对各个项目所取样进行的试验资料进行汇总与整理,
对于同区域的工程,可直接参考现有的试验资料,避免了无法取样的困难。
三、桥梁、涵洞及通道
1 、桥涵调查
(1) 桥涵外业调查不全面,不够认真仔细,造成施工阶段变更较多。特别对 改、扩建工程的调查中,对既有桥涵结构物调查不全面。
建议:加强外业调查工作并做好外业资料的评审与验收。
(2) 桥梁布设:由于调查不细致,桥梁跨越道路、河道时,桩基侵占道路或
地下管线等,导致施工阶段变更。
建议:调查阶段加强桥下建筑物的调查,注意道路两侧地下管线的埋设情况。
(3) 山区公路的桥台基础已发生落空现象。
建议:要求在外业测量中,山区地形变化大的桥梁应进行中线、两侧边线的
纵面测量; 对 地形横向变化较大的桥墩应进行横断面测量,桥台进行 2 ~ 3 条横断面测量。
(4) 山区桥梁在确定桥梁布 孔 时往往长度不足,易造成桥台锥坡设置难度或
工程量很大。
建议:在确定桥台位置时需综合考虑纵、横向地形和地质的变化情况。
2 、桥梁下部设计
( 1 ) 桥梁 设 计中 不 注重 下 部结构的计算,对桩基的长度控制不严格,特别是端承桩,不同的设计人员差异较大。
建议:加强事先指导工作。在项目设计前,明确设计参数的取值,各种岩性
的嵌岩深度要求。
(2) 同一项目不同桥梁和不同项目的桥梁在下部结构尺寸和配筋上不够统一,差异较大。
建议 :加强事先指导工作。在项目设计前,明确各类桩及柱的尺寸取值要求。
(3) 墩台盖梁设计计算时将部分受力钢筋弯折,以抵抗剪力。由于过早地弯
折,使抗弯部分的主筋的直线长度不满足 h 0 / 2 的要求,削弱了该部位的主筋的抗拉作用。
建议:认真执行厅 2009 年【 1 00 】号文的有关规定。
(4) 非关键受力部位设计重视不够。例:① U 台台帽与台身之间、侧墙顶
与台身之间,施工过程中常出现裂缝病害。②盖梁端部出现竖向裂缝。
建议:构件的开裂可能与施工工序不符合规范、材料质量差等原因有关,但从设计的角度亦有可以考虑优化的地方。 U 台台帽与台身之间、侧墙顶与台身之
间,消除因混凝土浇筑龄期不同而产生的收缩裂缝。增加台帽的厚度和台帽的钢
筋配置,盖梁侧面防裂钢筋网片焊接成封闭环状。
(5) 跨通航河道的桥梁设计过程中往往对保通未说明或者出图。
建议:设计中应补充说明或出设计图。
3 、桥梁上部设计
(1) 桥梁通用图存在问题较多,如空心板顶板下缘钢筋净保护层厚度不符合
规范。桥梁护栏 ( 护栏采用等级、预埋筋长度、伸缩量较大处波形护栏的连接处
理、波形护栏的预埋筋直径及预埋长度、预埋角钢处理等 ) 需统一,伸缩缝安装
的缝宽与型号不配套,伸缩缝预埋钢板与缝的角度比较乱。
建议:及时调整更新通用图。
(2)10~20 米空心板简支变连续的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应予以重视:负弯矩
区波纹管在存梁及安装期间容易锈蚀损坏,影响负弯矩钢束质量; 10 厘米厚负
弯矩齿块设计与桥面砼铺装层齐平,如果梁板尺寸和上拱度控制不佳则砼铺装平
整度无法确保;由于现浇段钢筋和预应力管道、锚具密集,底层钢筋的焊接及混
凝土浇筑质量均难以保证。上述情况在施工现场较为普遍。
建议:减小齿块厚度。
(3)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上排构造钢筋,箍筋的直径过小、间距过大,箍
筋 采 用 光圆 钢 筋,易 造成箍筋的套箍能力薄弱,而产生纵向裂缝。
建议:根据规范 J T G D62—2004 第 3 . 2 . 1 条 “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箍筋应 选用带肋钢筋” 的规定,将箍筋由 I 级光圆钢筋 (R235) 改为 II 级带肋钢筋 (HRB335) ,并加大箍筋的直径,缩小箍筋间距,以加强横向套箍能力 。
(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易造成横向裂缝。
本文共 29 页,下载即可获得完整无水印文档
找不到您要的资料?
请简明清晰的描述您想要找到的资料类型或名称,我们会尽快完善。